人到中年,日子过得像杯温茶,不似年轻时那般滚烫,却多了几分沉淀下来的醇厚。可这年纪,也是最经不起折腾的——上有老要顾长宏网配资,下有小要养,身边的人情往来,更得拎得清轻重。 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曾说:“中年人的智慧,不在于结交多少人,而在于懂得推开哪些不必要的门。” 深以为然。亲戚本是血脉相连的人,可有些亲戚家,走着走着就变了味,去了不仅捞不着温暖,反而惹一身不痛快。
中年以后,无论自家过得好不好,这4种亲戚家,能不去就别去,不是薄情,是高情商,更是对自己日子的负责。
一、总把“我家多厉害”挂嘴边,句句带刺的“炫富亲戚”家——去了纯属找气受 有一种亲戚,你一进门,还没坐稳,他就开始念叨:“我儿子刚换了辆新车,比你那辆强多了”“我闺女在大城市买了房,首付就掏了两百万”,哪怕你说句“今年收成还行”,他都能接一句“哦?比去年多赚了几千啊?” 话里话外,全是“我家比你强”的优越感。 你要是顺着夸两句,他更得意;你要是不搭茬,他又说你“不爱说话,是不是过得不如意?” 老话说“人比人,气死人”。中年人的日子,各有各的难处,谁家不是一地鸡毛裹着几分甜?总去这种把“炫富”当日常的亲戚家,听着那些带刺的话,要么忍不住跟自己较劲,要么憋着一肚子火回家,纯属给自己添堵。 高情商的做法是:过年过节发个问候信息就行,真要碰面,浅浅聊两句就撤。人家炫人家的,咱过咱的,不凑那个热闹,就不会受那份气。 二、张口闭口全是抱怨,三句话不离别人是非的“怨妇亲戚”家——待久了浑身带戾气 还有种亲戚家,你一踏进门,就像进了“负能量回收站”。 她能从早上的菜价,抱怨到邻居家的狗叫;从自己的老公没本事,说到亲戚家的孩子没出息。你想插句嘴劝劝,她立马拉着你说:“你不知道,隔壁老王家多抠门,上次借瓶酱油都要还半瓶;还有你三姑,上次办事偷偷赚了咱家里人的钱……” 全是家长里短的糟心事,没一句正经话。 古人说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。人是很容易被环境影响的,整天听这些抱怨和是非,你自己的心态也会跟着变差——回家看老公不顺眼,瞧孩子不舒心,连工作都觉得没劲。 中年人本就压力大,哪经得起这么多戾气缠身?这种亲戚家,偶尔路过打个招呼就行,千万别坐下喝茶聊天。咱要的是踏实过日子,不是当别人的“情绪垃圾桶”。 三、平时不联系,一找你就有事相求,把你当“免费劳力”的“功利亲戚”家——往来多了全是负担 “无事不登三宝殿”,说的就是这种亲戚。 平时过年过节连条信息都没有,可一旦有事,电话打得比谁都勤:“侄子啊,你懂电脑,来帮我家孩子修修呗?”“嫂子,你做饭好吃,我家办酒席,你过来搭把手?”更有甚者,直接开口借钱,还说“都是亲戚,你不帮就是看不起人”。 你要是帮了,下次他还找你;你要是不帮,他就到处说你“发达了就不认穷亲戚”。 俗话说“斗米养恩,担米养仇”。中年人的精力就那么多,自家的事都忙不过来,哪有闲工夫当别人的“免费劳力”?这种只在需要时才想起你的亲戚,心里根本没把你当亲人,只把你当“有用的工具”。 高情商的做法是:保持客气的距离,他打电话求助,就说“最近手头事多,真顾不上”,别不好意思拒绝。你的善良,该给那些真心待你的人,不是给得寸进尺的人。 四、总拿“我是为你好”当幌子,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的“说教亲戚”家——去了就像上“思想课”,浑身不自在 “你这工作太不稳定了,赶紧辞了考个编制”“你家孩子都这么大了,怎么还不生二胎?”“你老公就该多管管,男人哪能让他这么清闲?” 一进这种亲戚家,耳朵就别想清净。他们仗着自己“辈分大”“阅历多”,对你的工作、家庭、甚至夫妻相处模式,都要评头论足一番,你反驳一句,他就说“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,还能害你?” 老话说“清官难断家务事”,各家有各家的活法。中年人的日子,是自己一步步熬出来的,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,哪用得着别人指手画脚? 去这种亲戚家,就像被迫上“思想教育课”,坐也坐不安稳,说也说不通,最后只能憋着气离开。倒不如平时少来往,有事发个信息问候,既能维持面子,又不用受那份罪。 梁漱溟先生还说过:“所谓人情世故,不过是懂得让自己舒服,也让别人自在。” 中年以后,精力有限,心思也该多放在自己的小家里。 那些让你添堵、惹你生气、给你添负担的亲戚家,不去,不是不懂事,是太懂生活了——咱要的不是“亲戚遍天下”的热闹,而是“日子安稳心不烦”的踏实。 把腾出来的时间,多陪陪身边的人,多顾顾自己的日子,才是中年最好的活法。这话,也得跟家里人念叨念叨,别不好意思拒绝那些不值得的往来,咱的日子,自己舒心最重要。
发布于:山东省金石通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