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 月以来东启网,全球见证了美国发起的史上最疯狂的关税战。这场由特朗普发起的全球"无差别攻击",不仅造成全球股市暴跌、金融秩序崩溃,也给包括中国储能电池在内的锂电行业带来巨大伤害。
4 月 15 日,关税风暴再起,白宫公布对中国商品最高加征关税达 245%。据《纽 · 约 · 时 · 报》报道,锂电关税税率,史无前例地达到 173%。仅仅两个半月的时间,储能电池关税税率就从 10.9% 飙升至 173%,翻了近 16 倍。
特朗普将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提高到无可复加之地,逼着中美贸易彻底脱钩。对于很多中国企业而言,美国市场突然就被关闭。遭受高关税暴击的中国储能企业都在急切地寻找答案:储能产品还要不要出口美国?储能企业该如何应对美国关税政策?
"你永远无法知道一个疯子接下来会做什么,所以现在不要立刻做决定,让子弹飞一会儿。"一位储能行业从业者对华夏能源网说。
关税两个半月翻 16 倍
美国对中国锂电池的关税究竟是如何加到 173% 的?这要追溯到 7 年前,锂电池行业从那天起便历经多轮关税进逼。
2018 年,特朗普第一次担任美国总统时,便展开" 301 调查",对中国进口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,拉开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大幕。彼时,美国" 301 调查"对锂离子电池加征了 7.5% 的关税。叠加基础关税,中国锂电池出口到美国的关税达到 10.9%,这一关税政策一直持续了 6 年。
在拜登执政的最后一年,美国延续了特朗普对华的关税政策,并再次针对中国加征 301 关税。
2024 年 9 月,拜登政府正式公布 301 加征关税清单,其中对电动汽车加征 100% 关税,新能源汽车用的动力锂电池加征 25% 的关税;针对非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东启网,则将在 2026 年 1 月 1 日起征收 25% 的关税。
至此,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动力电池关税达到 28.4%,储能电池关税仍为 10.9%。
2025 年 2 月,特朗普二次当选美国总统,一上任就再度挥动关税大棒砸向中国:2 月 1 日,特朗普签署行政令,对进口自中国的所有商品加征 10% 的关税。3 月,特朗普政府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,宣布自 3 月 4 日起对中国输美产品再次加征 10% 关税。
2025 年 4 月 5 日,特朗普"对等关税"生效,非车用锂电池(包括储能电池、消费锂电池等)的进口关税大幅增加 34%。
"对等关税"虽然不包含动力电池,但 4 月 5 日,美国还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加征 25% 关税,动力电池、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被囊括在内,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动力电池综合税率被大幅推高至 73.4%。
4 月 9 日,美国再对中国商品加征 50% 关税。此时,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动力电池关税已飙升到 123.4%。而储能电池,关税税率已达到 114.9%。
4 月 15 日,关税风暴再起。锂电关税税率,史无前例地达到 173%。仅仅两个半月的时间,储能电池关税税率就从 10.9% 飙升至 173%,翻了近 16 倍。
对中国储能影响多大?
美国加征关税,对中国锂电行业的不同领域影响有所差异。
自拜登政府设置重重门槛后,美国几乎不直接从中国进口动力电池,因此本轮加征关税对动力电池影响有限。而储能行业仍以贸易为主东启网,海外建厂大多尚未真正落地,基本依靠国内生产的储能电芯 / 电池 / 系统供应海外客户。因此,本轮加征关税短期内对中国储能出口影响较大。
在锂电池产业链中,从矿物开采到电池制造的全产业链中,中国在每个环节几乎都占据主导地位:全球 85% 的电池负极、75% 以上的正极 / 负极和 75% 的电芯均出自中国。此外,中国是锂电池多种关键原材料的主要生产地,全球一半以上的锂、钴、石墨等在中国加工。
很显然,美国关税暴增将大幅推动储能电池成本上升,还会带动全产业链成本上涨。
关税政策对美国储能行业影响会是首当其冲的。资料显示,美国从中国进口储能电池占总量的 50% 以上,即美国一半以上的储能电芯 / 电池由中国企业提供,而且原材料有相当一部分也来自中国供应商。
据彭博新能源财经估计,美国为满足本地需求,2025 年几乎所有电池隔膜、83% 的电池正极、67% 的电池负极都需要进口。美国本土产能规模根本无法迅速扩大来填补缺口,若美国无法在短期内找到替代者,本土储能装机将强行踩下刹车。
有观点认为,美国此次对日韩加征关税较低,因此会给日韩企业机会,中国储能企业会被日韩代替。
不过,从现实来看可能性不大。这主要是由于日韩电池厂建设进度严重不及预期,日韩电池产能也无法填补美国本土需求缺口,美国仍需要大量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。并且,中国储能电池有可能通过转口贸易的方式绕道出去,即使是这样中国储能电池的竞争力仍然比日韩大。
别急,让子弹飞一会儿
面对储能关税风暴,一些中国储能企业表示,虽然受到影响,但目前持观望态度,先让子弹飞一会儿,并不急于立即采取行动。
一家储能 Top3 企业工作人员对华夏能源网表示:公司在美国的储能业务必定会受到影响,但影响程度目前不好评估。一方面是此前美国不仅加征过关税,而且对特定企业也有针对性措施,公司层面已有应对策略;另一方面,公司已经从对美贸易中逐渐抽身,采用其他方式进入美国市场或服务美国客户,这轮加税还需要与客户深度沟通。
另一家头部储能系统企业工作人员称:"由于关税政策还不明朗,今天加税,明天暂缓,后天说不定又取消,所以后续应对措施还要根据长期政策变化展开,目前不急于行动,还要再观望观望。"
实际上,虽然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朝令夕改,整体局势可能有反转,但中美贸易逐步走向脱钩会是大概率事件。在这个大框架下,储能企业又应如何应对?
首先,与客户协商共同承担关税,分摊上升的成本。
虽然储能关税已加到 173%,但仍有储能行业从业人士对华夏能源网私下透露,若下游客户或开发商能承担部分成本,储能出口美国还有一丝"活口"。
全球第二大储能电池供应商亿纬锂能(SZ:300014),也在回应美国"对等关税"政策时表示,公司与美国客户主要采取 FOB(离岸价)模式进行结算,这种模式下公司不承担关税成本,因此当前关税政策对现有合同的交付不造成影响。
阿特斯(SH:688472)也表示,对于关税成本有多种分摊和协商的办法,合同有关税变化保护条款,会争取将关税的影响限制在合理可控范围内。
其次,通过在美国本地建厂、技术授权等方式,满足美国市场需求。阿特斯就曾表示过,公司在逐步推进海外电芯和储能系统制造,以应对美国关税政策。
此外,开拓新兴市场,分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是长远之策。近年来,亚非拉等地区的储能市场快速增长,有较高装机需求,可作为中国储能企业的海外发展重点。
无论这次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如何收场东启网,都对中国储能产业敲响了警钟。中国企业必须尽早重新谋划全球化策略,以应对美国市场变化,并重构新的秩序。正如桥水基金创始人瑞 · 达利欧所说,重要的不是关税,而是旧秩序的崩溃。中国新能源企业准备好了吗?
金石通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